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
【Yahoo 新聞報道】蠔礁可淨化海水,但基於過度捕撈及填海等因素,香港以至全球已流失九成蠔礁。大自然保護協會參與拍攝紀錄片《香江遺礁》,記錄蠔礁歷史及復修過程,該會保育經理(社區保育)陳梓健指,蠔礁可為海洋淨水、提高生物多樣性等,目前已開展試點復修蠔礁,包括流浮山、機場。港府《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》公眾諮詢將於本周五(11日)完結,他呼籲公眾踴躍表達意見,包括將蠔礁納入瀕危物種、將白泥納入「北部都會區」海洋保護區規劃等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紀錄片《香江遺礁》記錄蠔礁的歷史和復修過程,拍攝歷時 3 年。

拍攝歷時三年 潛水員助水底勘探

紀錄片《香江遺礁》(City of Shells: Our Forgotten Oyster Reefs) 導演為美國攝影師兼紀錄片製作人 Mike Sakas,拍攝歷時 3 年,跟隨研究人員、歷史生態學家和海洋修復科學家,探索香港蠔礁的狀況,並記錄蠔礁復修艱鉅的過程、工序的仔細,強調蠔礁對提升城市環境韌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。《香》現正於網上免費公映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育經理(社區保育)陳梓健(左)以及助理保育經理黃樂堯。

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育經理(社區保育)陳梓健(Tom)以及助理保育經理黃樂堯(Sheila)有份參與片中的研究,負責生態調查和水底勘探,拼湊蠔礁的足跡。Sheila 指,協會一直研究香港蠔礁的現況,涉及大量人力,故邀請了 The Explorers Club 的潛水員幫忙,《香》的導演 Mike 正是隊中潛水員之一,「佢一直幫我哋做研究嘅時候,就發現原來香港有人做緊蠔礁呢樣嘢,佢覺得好值得去紀錄,所以就促成咗呢件事,每當導演喺香港嘅時候佢就會去拍攝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陳梓健(Tom)指,拍攝期間最難忘是每次潛水勘探,眼前的水質均是一片污濁。

能見度僅10厘米

Tom 見證 3 年拍攝過程。研究首階段主要界定範圍(scoping),需透過潛水視察香港有蠔或蠔礁的位置。由於蠔生長集中於咸淡水交界的河口,團隊多在大嶼山一帶勘察:梅窩、機場、迪士尼附近等等,「如果有蠔或者蠔礁係一個好嘅現象,代表嗰個地方有蠔苗、有水流,放啲蠔殼落去做蠔礁復修,成功率會高啲」。Tom 尤其記得每次潛水眼前的一片混濁,令每次蠔礁採樣更困難,「休閒潛水係唔會去呢啲地方,通常都係西貢、東平洲,啲水好靚、乾淨啲嘅,起碼能見度一、兩米,但嗰度係10cm」。

供不同生物棲息 充當「海洋生態工程師」

蠔礁的形成由蠔的習性說起。當蠔踏入繁殖期,會在海中釋放精子和卵子,兩者結合後會形成蠔苗,蠔苗誕生後會四處游動約兩星期尋找落腳點。由於蠔是群居生物,喜歡黏在一起成長,慢慢形成礁體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蠔是群居生物,喜歡黏在一起成長,慢慢形成礁體。

蠔礁常被譽為海洋的「生態工程師」。Sheila 解釋,礁體的構造有很多小洞,讓不同生物寄居在洞穴中,提升生物多樣性,「我哋有時會見到魚仔、蝦仔、魚卵喺裡面,仲會喺入面產卵,對唔同生物嚟講都係一個好重要嘅棲息地」,同時亦可增加漁民的漁獲;蠔的食糧為天然藻類和浮游物,故有助過濾水質,一隻成年的香港蠔每小時可過濾多達 30 公升的水,「當好多好多蠔生埋一齊嘅時候,其實佢哋過濾水質嘅功能就會更好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蠔礁有助過濾水質,有「海洋生態工程師」美譽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蠔礁有助過濾水質,礁體的小洞可讓生物寄居,可提升生物多樣性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蠔礁有助過濾水質,礁體的小洞可讓生物寄居,可提升生物多樣性。

蠔礁復修為生態「治本」

隨著不斷的石灰挖掘、填海工程和過度捕撈,目前香港以至全球已流失約九成蠔礁。Tom 指,由於蠔殼可以製成石灰,香港早在五、六十年前已過度捕撈蠔,為建築樓宇提供石灰,「喺石灰業好興盛嘅時候,每日會有百幾二百隻捕撈蠔礁嘅漁船,同時喺海度工作緊,呢個係令蠔礁消失得最多嘅因素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下白泥泥灘是荒廢的蠔田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大自然保護協會將以前用來養蠔的水泥柱重新堆疊,讓蠔的幼蟲依附在上面成長,形成更大的礁體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陳梓健和黃樂堯不時會到白泥整理水泥柱上的蠔礁。

被遺忘的物種

Tom 續指,蠔與港人的生活密不可分,「中學書本會教紅樹林好重要、珊瑚礁好重要,然後蠔係一隻字都無提過,但其實香港人同蠔之間嘅文化關係好深,我哋會食蠔、蠔豉、金蠔,所以係一個好好嘅機會去等大家關注呢個被人遺忘咗嘅 species(物種)」。目前協會在流浮山和吐露港水域,利用廢棄的蠔殼設置了兩個蠔礁試點、在機場建立了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蠔礁等。Tom 表示,現時仍在觀望試點的成效,但相信蠔礁修復是「治本」良方,「我哋係改善咗個環境,有蠔之後吸引埋其他生物落去,等生物自己去做嗰件事,同就咁放啲魚落去係唔同」。

復修的同時,亦需要政策保障,雙管齊下。港府今年底前將更新《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》(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, BSAP),目前進行公眾諮詢。Tom 促政府將蠔礁納入瀕危物種,「將來有發展計劃需要評估一個地方嘅時候,都可以睇埋呢件事(蠔礁)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大自然保護協會建議將白泥納入「北部都會區」海洋保護區規劃。

白泥應受保護 促政府與村民合作教育遊客

Tom 亦建議擴大海洋保護區,如同樣有蠔礁聚居的白泥,應被納入「北部都會區」海洋保護區規劃,「我哋復修同時,都唔希望大家去嗰啲地方攞啲蠔,如果係一個海岸公園,遊客入去就自然知道嗰個地方係受保護,有啲嘢係唔做得」。他續指,政府可與保護區附近的村民合作管理,並教育遊客,「成個后海灣咁大個面積,要政府幾多個同事先得?但村民係住喺度,如果見到有船嚟捉嘢,可以叫人嚟執法,呢啲叫做賦權,畀佢哋權利一齊去管理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在下白泥泥灘經常會看到馬蹄蟹爬行痕跡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白泥是馬蹄蟹在香港極少數生境地之一。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白泥擁有香港最大的潮間帶泥灘和紅樹林,為野生動物提供生境地和食物,包括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。

倡用海洋友善防曬

Sheila 指,大眾日常可以從多方面保護蠔礁,微小至改用「海洋友善」防曬已有助蠔礁成長,「蠔礁雖然有好強嘅忍受能力,但對於水質都有一定要求,可以盡量用啲對環境污染少啲嘅嘢」。她強調大眾到野外郊遊時,切勿擅自開採蠔,「如果大家要食蠔,可以去市場買,因為大家一直開採蠔嘅話,佢哋無機會形成一個蠔礁」。

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蠔殼製石灰起樓 過度捕撈至蠔礁瀕危 《香江遺礁》公映 網上免費睇復修蠔礁歷程|Yahoo
黃樂堯(Sheila)建議大眾日常改用「海洋友善」防曬,減少水質污染,有助蠔礁成長。
分享
相關新聞